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思源楼报告厅群贤毕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常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张焕乔,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物理学家胡思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贺贤土,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李惕培……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纪念“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八家单位共同举办。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至1941年分别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攻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在爱丁堡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与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薛定谔和海特勒等合作开展研究,在固体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45年与玻恩一起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MacDougall-Brisbane奖。
1947年,彭桓武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调入二机部九院并担任副院长,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与核爆炸理论的重要奠基人。1972年,彭桓武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多年后,曾有人问彭桓武为什么回国。他的回答非常简单:“回国不需要理由。”他生活简朴,要求极低,但工作上却精益求精,从不懈怠。他总是说,“不是工农兵协力,焉能数理化成功”,成果是大家共同取得的,功劳属于集体。1982年,“关于原子弹、氢弹的核武器理论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彭桓武在获奖者中排名第一。其时,奖章只有一枚,按规定授予第一完成人。当这枚奖章送到彭桓武手中时,他坚决不收,而是转送到工作单位,并在纸上写下:“集体集体集体,日新日新日新”。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在北京与世长辞。斯人已逝,精神长存。与会人员纷纷表示,纪念彭桓武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弘扬他的科学精神,传承他的崇高品德,接续奋斗伟大事业,要加强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齐芳
责任编辑 陈芃朴
文章来源: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a65972c4d93a4346a88fb32674181041
下一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贺信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0286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