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中国科学院院士,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至1941年分别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院、英国爱丁堡大学理论物理系攻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爱丁堡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与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玻恩、薛定谔和海特勒等合作开展研究,在固体物理、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1945年与玻恩一起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MacDougall-Brisbane奖。1947年底回国后,彭桓武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调入二机部九院并担任副院长,197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彭桓武出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彭桓武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彭桓武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以及1999年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国际编号为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