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开放办所纪实(1994年6月17日)
源于(中国科学报 1994年6月17日 第637期)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与众不同:固定研究人员只有30人,而流动的客座人员却是固定研究人员的3倍;在30名固定研究人员中,就有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余都是研究员、副研究员,没有中、初级研究人员;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是固定研究人员的1.5倍。通过这些数字,人们不难看到,这个研究所独具特色,这个研究所“含金量”很高。
按开放流动模式建所
理论物理学是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立足于实验物理的总和,以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是推动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领域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
早在1962年,我国制定“1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时,老一辈物理学家王竹溪先生就建议在北京成立理论物理研究所。 由于10年浩劫,这一建议未能成为现实。在1977年召开的全国自然科学长远规划会议期间, 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理论物理工作者联合倡议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经国务院批准, 1978年6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在北京成立。当时,国家批准的编制是100人。
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物理所、数学所等单位的理论物 理学家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成为理论物理所第一批研究人员。 他们一共才二十多人,平均年龄三十多岁,却代表了当时国内 理论物理研究的水平。他们参照国际上同类研究所的办所经验,根据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的实际情况,逐渐明确了“人员精干,开放流动”的建所原则。这是一种与当时科研机构完全不同的崭新模式。
由于理论物理所建所初期集中了一批我国理论物理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骨干,如彭桓武、何祚麻、戴元本、周光召、 郝柏林、苏肇冰、于渌等,理论物理所自然就成了国内理论物理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探讨科研课题的中心之一。一些高等 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也被邀请到理论物理所开展研究工作。
理论物理所从建所开始,固定研究和管理人员一直保持在四、 五十人的规模,从没有达到国家批准的100人编制。而每年来所工作的客座人员都超过固定研究人员,有时达到固定研究人员的二、三倍。1985年8月,理论物理所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向国内开放的研究所。开放伊始,理论物理所十分重视开放度,提出“开放所课题指南”,欢迎全国的理论物理工作者申请课题,以客座人员的身份与所内研究人员进行联合研究。1990年,该所开始实行以中心课题为主的办法,由所学术委员会根据学科进展选择若干前沿研究方向作为中心课题,由固定研究人员和专门聘请的客座人员共同负责,组织力量,通力合作,联合研究。这一重要的开放措施,为促使我国理论物理研究进入国际前沿起了积极作用。
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一个开放研究所,靠什么去吸引人?理论物理所的答案是:要有一支精干的高水平骨干队伍, 一个公正的、具有权威性的学术委员会,活跃的学术气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多年来,理论物理所就是靠这几条措施,使它的凝 聚力长盛不衰。客座人员到理论物理所工作,都感到得心应手。
理论物理所固定研究人员虽然不多,但学术水平高。他们在团结全国理论物理工作者进行合作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 并得到了国内同行的信任和尊重。在进行合作研究的同时,他 们与国内同行一起,共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七五”重大项目—— “理论物理若干前沿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 “九十年代理论物理”的研究。在这两个重大项目的研究中,主持人都是理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
理论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不仅是一个学术评审机构,而且还掌握着开放所经费使用的审议权、决定权。所以,理论物理所学术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都是国内著名的科学家,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二分之一,所外委员占三分之二。
所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评议研究所方向,评审研究课题,组织成果评价。他们每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检查上一年度开放课题的进展情况,审批翌年开始的中心课题。经学术委员会批准的中心课题和主持人(由所内人员和客座人员共同担任),向国内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和有关高等院校的教研室通报,欢迎全国的理论物理工作者申请以客座人员身份参加中心课题的研究工作。主持人根据申请者的情况,提出邀请名单,经学术委员会常委会讨论,报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批准。这些做法,既增加了开放课题的透明度,又保证了确定参 加课题研究人员的公正性。
科研经费是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院每年拨给理论物理所开放经费40万元人民币,90%都要用于开放课题、聘请客座人员、购买图书、印刷论文预印本、开展外事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经费必须经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后才能使用。因此,在经费使用方面,所内研究人员和客座人员享有平等的权利。
学术气氛是衡量一个研究所是否有活力的标准之一。理论 物理所每月都要举行一次全所性专题报告会,学术内容不局限于理论物理。这一天是所里最热闹的一天。除了本所人员和客座人员外,北京一些高校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甚至外地的科研人员,都闻讯赶来参加报告会。不少著名的科学家都来理论物理所作过专题报告,介绍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李政道、杨振宁、吴文俊、王绶琯、邹承鲁、赵忠贤等, 都在这里作过学术报告。几年来,理论物理所举办的这种专题报告会从不间断,并作为开放所的制度确定下来。
理论物理所还主持和筹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经常举办学术报告会、系列讲座、专题讨论会等。除了每月一次的全所专题报告会外,每个星期五下午,全所人员还要集中见面,交流学术信息和研究进展情况。
为了让研究人员和客座人员安心工作,早出成果,理论物理所十分重视研究环境的改善。理论物理所每年得到院拨事业费和开放所经费不足90万元人民币,几年来,他们累计投入近 100万元,建立了有8个工作站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把每个研究人员办公室的微机联接起来,并进入中关村地区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与国际网络之间的电子信件往来。
图书资料是基础研究的重要条件,对理论物理研究尤为重要。为了让研究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信息,面对图书、 期刊大幅度涨价的状况,理论物理所没有砍掉图书、期刊的订数。而且,还与国际上主要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建立了经常的论文预印本交换关系,每年向50多个国家寄送70种以上英文版论文预印本3000份,同时,也收到国外寄来的论文预印本3000余份。1993年,理论物理所仅投入图书馆的经费一项就达49万元,占研究所全部经费的一半以上。所领导认为,图书馆是开展研究的基本条件,也是促使国内同行来所工作的一个“吸引子”,必须切实保证。因此,就是“负债经营”,也要不惜代价把图书馆建成一流的理论物理信息中心。
拼搏在国际研究前沿
基础研究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基础研究必须争国际第一,任何“填补国内空白”、“国内领先”都不是基础研究的目标。多年来,理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一直拼搏在国际理论物理研究的前沿领域。
基础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发表论文,但是否达到国际水平,必须由国际同行认可。理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及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扩大自己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 1991年至1993年,理论物理所研究人员共发表论文272篇,其中,在国外刊物上发表163篇,人均5.4篇。
《科学引文索引》 (SCI) 是国际上颇具影响、最能反映 基础研究水平的检索刊物。去年底,国家科委公布了1992年中 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其中,理论物理所被SCI收录论 文41篇,列国内研究所第11位;被引用论文28篇、计65次,列 国内研究所第17位。他们取得的这两项名次实属不易,因为, 只有30名研究人员的研究所,与拥有上百名、数百名研究人员 的研究所相比,发表论文总数明显处于劣势。然而,理论物理 所人均发表论文数却名列第一位。
如何评价理论物理的研究成果, 一是看理论结果是否被实验所证实;二是看这一理论是否促进了今后的实验和理论的研究。这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理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都以严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周光召、苏肇冰、郝柏林、于渌等人完成的“关于非平衡量子统计的闭路格林函数研究”,其主要论文已被国内外学者引用百次以上。像这种得到国际广泛承认的研究成果,至今也没有请奖。他们认为,基础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和引用就是最好的评价或奖励。
1987年后,理论物理所才开始报奖,在短短几年中,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华裔物理杰出成就奖1项。
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是理论物理所走向国际前沿的重要途径。该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的理论物理研究机构和设在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都有密切的交流关系。编辑部设在该所的英文杂志《理论物理》, 已成为我国理论物理界与国际同行交流的重要刊物,在国际上的影响日趋扩大。《理论物理》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被SCI收录的少数中国杂志之一,其影响因子(论文被引用次数与论文发表数之比)1992年按SCI统计列为中国刊物第一名。
1993年7月,理论物理所被第三世界科学院执委会评为优秀研究中心。
造就跨世纪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理论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全都具有高级职称,是我国高层次人才最密集的研究单位。但是,在人才优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严酷的现 实:所内正式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达55岁。显然,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所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跨世纪的重任义不容辞地落在年轻人身 上。没有一批杰出的年轻人才,理论物理学就没有前途,理论物理所也就不会兴旺发达。
理论物理所虽然没有中、初级研究人员, 但是,一支由研究生和博士后组成的生力军, 一直活跃在理论物理的各个分支学科领域。研究所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环境,老科学家和导师为他们倾注了心血,使他们在理论物理所这块沃土上茁壮成长。
理论物理所一贯重视研究生的培养,每年都招收研究生十几名,至今已招收15届研究生,其中,硕士生107名,博士生73名,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近60人。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物理研究机构的骨干。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该所为使人才迅速成长积极创造条件。为了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参与国际交流,理论物理所与设在意大利的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签署的合作计划,从1988 年开始全部由研究生执行,每年派出二至三名博士生去该中心 短期工作。
理论物理所培养研究生的做法,得到了教育界和科技界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不久前公布了1993年全国物理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排序结果,其中,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获博士学位授权点第一名、硕士学位授权点第二名(比第 一名仅差0.1分)。
在培养研究生和吸引年轻人才方面,理论物理所有自己独创的一套做法:不搞近亲繁殖,研究生毕业不得直接留所工作,博士生不得直接留所做博士后;从国外留学归来或国内其他单位的年轻研究人员应聘来所工作,实行“半固定职务”制度,可聘为副研究员,试用三年,然后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可转为固定人员,否则延长考察时间,或协助他们另找合适的工作岗位。这种严格的培养和考核办法,为年轻人成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使得他们都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发奋学习,努力工作。从1989年开始,该所先后接收了6位博士后任半固定副研究员,其中,欧阳钟灿和吴可已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办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环节。早在 1984年9月,理论物理所在国内率先试行博士后制度,接收第一批博士后3人。1985年7月被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之一,先后接收博士后35名。该所每年都有5-7名博士后进站和出站,经常保持在站工作的博士后10~15名,形成了一支既流动又相对稳定的科研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理论物理所走过了16年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在国内外理论物理界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机构。但是,由于较长时间以来,研究所得到的经费支持不足,使得这个已经有了较好条件的开放研究所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已创造的图书和计算机条件也难以为继。能否稳定、均衡地从项目和机构两个方面获得支持,已成为理论物理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面对这些困难,理论物理所一方面积极努力争取经费支持,一方面深化改革寻找出路。最近,理论物理所对学科发展和人员规模作出战略考虑,还特别提出要积极吸引优秀的青年人才,造就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目标是:把理论 物理所办成世界一流的理论物理中心之一,使我国理论物理研 究在较多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将为中国理论物理事业在国际上的辉煌谱写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