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京隆重举行
2025年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
11月11日上午,为了传承彭桓武先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促进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在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园区隆重举办了“彭桓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来自国内近五十家相关单位的200余名嘉宾出席大会。

周琪院士致辞

周宇峰研究员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宇峰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周琪院士首先致辞,他表示,纪念彭桓武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弘扬他的科学精神,传承他的崇高品德,接续奋斗伟大事业,要加强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

常进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常进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彭桓武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光辉的育人业绩,更是弥足珍贵的科学家精神,以及他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

周善贵研究员致辞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善贵研究员在致辞中回顾了彭桓武先生对理论物理所的初创做出的丰功伟绩,他表示新时代理论物理所人将沿着彭桓武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建立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秉承开放合作的发展之路,开展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理论物理研究。

董宇辉研究员致辞

郭冰研究员致辞

史宗恺教授致辞

杨振伟教授致辞

姜泽军教授致辞
随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代表分别致辞,介绍了彭桓武先生当年的工作或学习经历。

吴岳良院士做报告

胡大年教授做报告

于江浩研究员主持
学术报告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于江浩研究员主持。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吴岳良院士做了“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局限与统一”的学术报告,南方科技大学胡大年教授做了“回国不需要理由:彭桓武与玻恩的通信”的研究报告。

欧阳钟灿院士发言

胡思得院士发言

贺贤土院士发言

张焕乔院士发言

王乃彦院士(视频发言)

韩占文院士发言

叶朝辉院士发言

詹文龙院士发言

汲培文研究员发言

邵振研究员发言

张潘研究员主持
嘉宾发言环节由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张潘研究员主持。欧阳钟灿院士、胡思得院士、贺贤土院士、张焕乔院士、王乃彦院士(视频)、韩占文院士、叶朝辉院士、詹文龙院士、汲培文研究员、邵振研究员分别讲述了与彭桓武先生曾经交往的感人故事。
此次大会还得到了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的帮助,为大会提供了彭桓武早期学习和工作的珍贵资料。

参会代表合影

彭桓武先生
彭桓武简介: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15年10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籍贯湖北麻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之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跟随周培源先生开展相对论研究。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马克斯·玻恩(Max Born),研究固体物理、量子场论和粒子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于1941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Ph.D)学位。随后在新成立的爱尔兰都柏林高等研究院(DIAS)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与海特勒、汉密尔顿把介子场论应用到宇宙线的硬组分解释上,提出HHP理论,享誉国际。1945年与玻恩凭借在解决量子场论基本问题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 MacDougall-Brisbane奖,并获得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Sc.D)学位。1947年底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52年出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61年调入二机部九院并担任副院长,197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彭桓武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的领导者之一,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骨干力量和学术带头人。彭桓武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彭桓武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专款首任学术领导小组组长。2006年,编号为48798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先生与世长辞。